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理论研究 >

近30年来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研究述评

时间:2011-11-13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Tag:点击:

近30年来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研究述评


杨正军
【内容提要】学界恢复对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的研究已有30多年,这些年来,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拟对近30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中国善会善堂的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和概括前人研究的特点,寻找以往研究的缺失与不足,藉此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善会善堂 慈善组织 研究述评

Abstract: It has been thirty years since researches on charity associations and charity halls in China were resumed. Over these year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but some problems still persist.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harity associations and charity halls produced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thirty years. It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and points out problems that remain to be solved.

Keywords:charity associations, charity halls, critical review


  善会善堂是我国类型众多的传统民间慈善组织中的一类。这类慈善组织是由士绅或者商人发起,既不属于某个宗教团体,也不属于某一家族,完全是由民众自发组织和管理。善会善堂的起源很早。明朝末年,我国的江南地区最先诞生了善会,延续到清朝以后,在善会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善堂。善会善堂自诞生后便长期地存在于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汉族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善会善堂被政府取缔。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华侨的推动下,它们又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大面积复兴。学界对中国善会善堂的关注较早。早在民国初年,朱友渔的《中国慈善博爱精神》一书就已经从地方自治的角度讨论了善会善堂。{1}此后,日本学者也有涉及善会善堂的作品问世。{2}新中国成立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将中国传统慈善事业视为封建统治阶级“伪善”的表现,相关研究被搁置起来,善会善堂的研究也因此而中断。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策得到了调整,国内慈善事业的研究开始恢复,善会善堂又重新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近30年来,学界对善会善堂组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笔者粗略统计,目前学界对善会善堂的研究,论文已达100多篇,著作也有20多部。这些研究中,就专业取向来看,多是将善会善堂放在中国慈善事业史、荒政史、救灾史、传统会社的框架下进行,以善会善堂为专题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在对象的选择上,学者们多是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善会善堂为研究对象,但是对当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仍然存在的这类慈善组织,学者们则很少给予关注。笔者撰写此文,主要是对近3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善会善堂的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和概括前人研究的特点,寻找以往研究的缺失与不足,藉此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善会善堂的专题研究


  专题类研究是将善会善堂视为一个整体所做的研究,这种研究兴起得较早,改革开放初期,海外学者首先掀起针对中国传统善会善堂的研究,在他们的影响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最早从事专题研究的是日本学者。1982年至1983年,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的夫马进先生先后发表了《同善会小史——明末清初在中国社会福利史上的位置》和《善会、善堂的开端》两篇文章,专门讨论中国善会善堂的起源问题。在文章中,他提倡将善会善堂的研究与中国近代地方自治的研究结合起来,标志着学界对善会善堂的专题研究正式开始。{3}继前两篇文章之后,夫马进又陆续发表了《清代前期的育婴事业》、《清代松江育婴堂的经营实态与地方社会》、《清末的保婴会》等论文。{4}1997年,在近20年研究的基础上,夫马进出版了专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全面概括和总结了他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是第一部全面考察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的作品,也是第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善会善堂历史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对明末的同善会以及清代在我国广泛存在的育婴堂、保婴会、清节堂、恤嫠会等善会善堂做了详细地介绍。他广采地方志、文集、征信录等材料,生动细致地描述了中国善会善堂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善会善堂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善会善堂的行善范围和运营事态。他还以苏州的普济堂为例,考察了清中期善堂的官营化和善举的徭役化;由普济堂和杭州的善举联合体,分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分析清末上海善堂的变化,探讨了近代上海的地方自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的善会善堂完全可以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和地方自治的基础,美国学者玛丽兰钦(Mary Backus Rankin)和罗威廉(William T .Rowe, Hankow)关于近代中国也存在一个非官非私的“公共领域”的说法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实际{5}。夫马进的论著,资料翔实、论证充分、考辨有力,是迄今中国善会善堂研究中最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著作,也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关于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的权威作品。


  美国学者对善会善堂的研究比日本学者稍晚。1987年,韩德林(Joanna F .Handlin Smith)发表了《善会——明末清初慈善的改革》一文,专门讨论明末善会的兴起问题。{6}在他前后,玛丽兰钦和罗威廉也有关于善堂的著作问世。玛丽兰钦主要研究清末的江南社会。她的专著《中国的精英行动主义与政治转型:浙江省(1865—1911)》,通过考察清末杭州善堂的慈善活动,认为清末浙江省城的善堂属于既非官方也非私人的“公共领域”,对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7}罗威廉主要研究晚清的城市。他通过对清末汉口的分析,认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善堂已经成为协调城市居民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城市行政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8}总体来看,美国学者的研究,多是将善会善堂作为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在近代中国存在的实例加以讨论,他们的研究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有关善会善堂组织的专论,而且“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等西方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也曾受到学者们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学者所采用的概念分析,将善会善堂的研究推进到理论层面,开阔了研究视野,对后续研究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建议在粤东潮阳建立大学或学院
下一篇:岭南民间信仰“众神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