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理论研究 >

近30年来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研究述评(3)

时间:2011-11-13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Tag:点击:


  清节堂是专门收养和救济节妇的善堂,这类善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此后在江浙地区蔚然成风,并逐渐遍布于全国各地。目前在善会善堂的类型研究中,也有关于这类善堂的讨论。比如,王卫平分析了清节堂的历史成因,认为清代江南地区的逼醮、抢醮现象盛行,商人和士绅为了维护传统礼教,保持社会的稳定,遂集合民间力量设立清节堂,以便收留和保护愿意守节的寡妇。{21}孙双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清节堂做了专题考察。他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清节堂研究》,依据地方志、清人笔记、报刊杂志等资料,对晚清清节堂兴起的原因、经营状况、堂内节妇的生活、清节堂的社会功能以及在民国以后衰败的原因等作了探讨。{22}


  育婴堂和清节堂是学界给予关注较多的两类善堂。除此以外,海上救生类、施棺助葬类、综合类等善会善堂也已经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限于篇幅,笔者于此不再一一赘述。


  个案研究是针对单个善堂或善会的研究。这类研究以某一个善堂或善会为对象,对其发展演变、经营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慈善活动的开展、宗教信仰、与政府的关系等进行论述。例如,林悟殊对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做了个案研究。他的《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一书,综合了文献与口述资料,以历史为线,对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的创办经过、机构改组、慈善事业的发展、经济模式等作了系统论述。


  首先是渊源的考辨。作者列举并分析了大量史料,指出华侨报德善堂源自于潮汕地区的大峰祖师崇拜,起初只是一种民间信仰,在清末传入泰国华人社会后才逐渐演变成一个带有宗教性的民间慈善团体。其次是早期慈善活动的考察。作者分析了泰国早期的华文报纸,认为报德善堂早期的慈善活动仅限于“施棺”和收埋无主尸骨,由于慈善活动比较单一,该堂在早期泰国社会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第三是改组研究。1936年,报德善堂进行了一次改组,这次改组,设立了章程,完善了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对善堂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该善堂走向成熟和繁荣的转折点。作者列举了档案和“堂史”资料,对这次改组的经过、关键人物的作用以及改组后的变化作了介绍。第四是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报德善堂在经历改组后,慈善事业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作者将报德善堂在1936年至1995年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以不同时期的灵魂人物为线索,叙述了善堂的各项慈善事业及其发展情况,包括收尸捡骨、赈灾恤难、援助华侨、创设医院、兴学育才等。最后是经济模式研究。报德善堂的资金来源于不同渠道,作者分析了善堂的资金构成,比较了各种资金来源的优点与缺点,展望了该善堂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23}林悟殊先生的论著,材料丰富,内容详实,堪称华侨报德善堂研究的权威著述,是善会善堂个案研究中的代表作品。


  南洋同奉善堂是由我国潮汕地区传入到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个慈善机构,它供奉宋大峰祖师、华佗仙师、“护天元帅”等神灵,是一个带有宗教性的民间慈善组织。苏庆华对该善堂的宗教信仰作了专门分析。他认为,贯穿中国民众宗教思想者的“善”和“乩”是南洋同奉善堂信仰与运作的基础。在善堂发展的早期,成员只是普通的信仰者,并没有开展集体性的慈善活动,而当这些人认识到他们所信奉的神灵恪守行善的理念后,便开始自觉组织善堂,躬行善事,将信仰转化成慈善。扶乩是一种神喻方式,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非常流行。同奉善堂的经营者通过扶乩的方式来鼓励人们行善,目的是获取神灵的认同,进而回归到他们的信仰,慰藉他们的心灵。{24}


  有些个案研究专门讨论善堂的近代变迁。比如钟平在《社会与救济——成都慈惠堂研究(1924—1949)》中,截取1924年到1949年这一时段,探讨了成都慈惠善堂在民国时期的变化。在文中,他先是交代了慈惠善堂的机构沿革,之后,详细介绍了该善堂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包括慈善理念、组织管理、领导人员的身份、施善形式及其与政府的关系。他认为,与清代相比,民国时期的慈惠善堂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在慈善理念方面。善堂不仅继承了“恤嫠”、“拯婴”、无利借贷等传统慈善事业,还发展出养老、育幼、育婴、兴办义学等新式的慈善项目。在组织管理方面。善堂通过设立理事和监事来加强集体领导和监督,使其管理更加趋于民主。在机构领导的组成方面。善堂领导成员的构成日趋复杂,不仅包括传统的绅、商阶层,新兴的军界和政界人士也加入进来,参与善事。在与政府的关系方面。政府在加强监督和核查的同时,也给予善堂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而善堂领导也通过与政府要员的私交,解决善堂的疑难问题,双方的关系日益密切。{25}

 


三、善会善堂区域性组织研究


  我国善会善堂的数量众多,分布极为广泛。这种慈善组织在明末只是存在于我国的江南地区,此后,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到清朝中后期,已经遍布于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就历史上的发展来看,善会善堂与地域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方面,经济越是发达而且传统文化积累越是丰厚的地区,其善会善堂的数量越多,类型也更为多样。另一方面,善会善堂对地域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它们帮助了社会弱势群体,缓解了社会矛盾,进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善会善堂与地域社会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社会史和区域文化史研究的演进,更有大量关于地域善会善堂研究的作品出现。{26}


  整体来看,近年有关地域善会善堂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地域进行的概括研究,另一种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分析研究。概括性研究不针对善会善堂的某一类型或者某一个案,而是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对地域范围内,善会善堂的类型、起源、组织架构、慈善活动、资金来源等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归纳地域善会善堂的整体特点。例如,熊秋良的《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通过梳理地方志与民间文献材料,介绍了清代湖南善会善堂的类型、兴办方式、组织管理以及社会功能。在该文中,作者对清代湖南善会善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各善会善堂的管理模式基本一致,通常都采用官方监督、士绅办理的形式。其二,各善会善堂的管理都非常严格。对于经费的运用,救济者的要求和戒规,管理人员的聘用、职责、奖罚等,各善会善堂都做了明文规定。其三,各善会善堂的资金来源基本一致,脱离不了官款资助、私人捐赠、出租土地收取租金以及典当善款收取利息这几种渠道。

上一篇:建议在粤东潮阳建立大学或学院
下一篇:岭南民间信仰“众神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