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最新文章
- 近30年来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研 11-13
- 广东佛教教育刍议 11-13
- 岭南民间信仰“众神和谐” 11-13
- 潮汕文化涵盖的方方面面 11-13
- 潮汕人文特征的社会竞争力 11-13
- 天下大峰,峰在和平 10-19
- 建议在粤东潮阳建立大学或学 11-13
- “善”是东方文明的本质属性 11-13
- 潮州文化与海外潮人的乡土情 11-13
- 本栏推荐文章
- 天下大峰,峰在和平 10-19
- 岭南民间信仰“众神和谐” 11-13
- 近30年来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研 11-13
- 建议在粤东潮阳建立大学或学 11-13
- 广东佛教教育刍议 11-13
- 潮州文化与海外潮人的乡土情 11-13
- 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 11-13
- 潮汕文化涵盖的方方面面 11-13
- 潮汕人文特征的社会竞争力 11-13
- “善”是东方文明的本质属性 11-13
建议在粤东潮阳建立大学或学院
自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发出“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几十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上百所孔子学院与佛教大学,这种“门内冷落门外飘香”的现象极大地刺激了国人的神经,不少人已纷纷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不仅是中国的文明智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但由于近代以来,国运跌宕起伏,以儒释道三教为主的传统文化明显滞后于港台地区和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现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和平崛起,国学的复兴提上了议事日程,越来越多的国人也已明了复兴儒释道三教为主的传统文化对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意义所在。
而处于省尾国角的边陲地带——潮阳,因受各种政治风波与群众运动的冲击较小,以儒释道三教为主的传统文化较为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孔子曰:“礼失则求诸野也”,或许潮阳在国学方面,能为当前转型中的中国提供一点资政之本。但要做到这一点,潮阳首先就必须建立一所国学院(拟命名为汕头国学院),本论文现就这一问题做点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 潮阳有建立汕头国学院的文化传统
潮阳自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以儒释道三教为主的文化传统。
儒教方面: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潮州刺史韩愈起用乡贤赵德兴办州学,潮阳始置乡学,聘通儒以教民间子弟。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潮阳置儒学,学校称学宫,与孔庙合一。明清时期,潮阳增设书院、社学、官学、义学等,其中尤以书院最为兴盛。
潮阳书院的创建,以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知县刘景韶创建的北城书院为最先,后陆续又增建文昌书院、龙首书院、文光书院、臧公书院、棉阳书院、贵山书院、河东书院、东山书院、莲峰书院、登龙书院、六都书院、奎光书院等。现以东山书院为例简要说明一下。
东山书院即为潮阳第一中学的前身,原为始建于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的东岳庙,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知县黄一龙把它改为韩祠。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知县唐文藻修缮韩祠,增建景贤楼,并置厢房60多间,为童生就读之所,正式改称东山书院。东山书院设山长1人,由知县聘请。晚清时期曾在东山书院担任过山长的著名人物有李锵载(进士)、郑安道(进士)、余用宾(举人)和爱国志士丘逢甲(进士)等。
据资料统计,自唐以来,潮阳考中进士的有175人,考中举人的有595人,制举与辟荐的有56人,可说人才辈出,代有贤人,其中尤以许申、吴复古、赵嗣助、萧端蒙、林大春、周光镐等较为知名,因而才有“海滨邹鲁”的美称。
佛教方面:早于晋代时期,潮阳城郊区塔山南麓便建有海潮古刹(现为西岩),为潮汕地区最早的岩寺。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佛教南宗曹溪传人、名僧惠照禅师住锡于此,收大颠、惟俨、怀海为徒。后大颠又拜一代高僧惠能的传人青原行思的弟子——“临济”派石头希迁禅师为师,得其真传,于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与七年分别在潮阳东山南麓与塔口山麓创建白牛岩(现为东岩)与灵山寺,广修信徒,弘扬佛法,入门弟子千余人,成为西天36代祖师,其与一代大儒韩愈的交往,更成为潮阳的千古美谈。
自此以后,潮阳佛教便属大乘禅宗中的“临济”、“曹洞”派。发展至宋代传入净土宗,遂形成了禅净结合,佛徒大都禅净双修的宗风。有清一代,净土宗广为传播,潮阳岩寺、庵堂、精舍大增。
除此之外,潮阳历代建立的岩寺还有胪岗的石塔寺(宋大中禅符初约公元1008年僧人觉然创建)、金浦的曾山寺(宋绍圣二年即公元1095年创建)、和平的灵泉寺(北宋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大峰祖师曾结庐于此)、田心的华古岩(元天历三年即公元1330年僧人释碧创建)、海门的莲峰寺(约建于明永乐年间即公元1403—1424年)、两英的胜观岩(约建于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28—1644年)、河浦的宝峰岩(清乾隆三十六年即公元1771年创建)以及棉城的大北岩(明隆庆庚午年即公元1570年创建)与石泉岩(清道光二年即公元1882年创建)等名胜岩寺。
据资料统计,建国前夕,潮阳全县有岩寺、庵堂、精舍128处,常住佛徒797人。建国后至1966年,全县岩寺、庵堂、精舍减为76处,常住佛徒426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佛事活动,佛徒被遣散。1976—1985年,佛教活动逐步恢复,全县共有岩寺、庵堂、精舍99处,常住佛徒298人,居士1200多人。
道教方面:早于晋代时期,潮阳就有濮阳籍道士吴猛在仙陂等地施医赠药,进行道事活动。唐咸亨年间(公元670—673年),江西龙虎山道士陈假庵在县城东山创建超真观和东岳庙。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仙陂建慈济堂祀吴猛,时道士吴复古已筑庵于麻田修真。嘉定末年(公元1208—1224年),道教南宗实际创始者白玉蟾来潮阳活动。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道士赵汝篪建塔于棉阳(今文光塔址),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县城大街西建灵济宫真君庙,其后西关、赤寮、和平等地也建真君庙,祀晋道士吴猛。元末明初,陈友谅的军师——道人何野云(即虱母仙)浪迹潮阳,造福于潮人。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林朝傅创建桑田屿脚庵(今海棠观)。清初,吴绍宗等重修东岩金顶寺(前此有虚昌道人住寺),道士韫泉创建潮阳道教三堂:西岩的力骘堂、戌州的骘德堂、小北岩的真骘堂。民国13年(公元1924年),正一派道士姚大德于东山北段重建石洞玉龙宫。
潮阳的道教主要为正一道与全真道,崇奉老子、八仙、玄天上帝等。建国后,由于政府取缔会道门组织,道教活动停止,信徒日减。现潮阳尚存的道教迹地主要有桑田海棠观、东岩金顶寺、成田吕祖庙、棉城东山石洞玉龙宫等。
潮阳除了儒释道三教之外,还有潮剧、中医、英歌、剪纸、笛套音乐、诗词、书画等传统文化。因此,我们以为潮阳有建立汕头国学院的深厚文化传统。(本节资料主要源自1997年版《潮阳县志》)
二 潮阳有建立汕头国学院的现实基础
今年六月份,笔者有幸陪同汕头大学外来的九三学社社员莅潮旅游考察,考察完毕,他们惊讶于潮阳以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保存之完整,并说这在他们家乡是不可思议的事。教授们的话,的确说中了潮阳的现有实情。
比如儒教方面,虽然潮阳最为兴盛的书院制度已被新式教育所取代,儒学的教育只零星散落于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之中。但潮阳现仍有一些孔庙,祭孔习俗尤存。更为重要的是,潮阳的祠堂遍布城乡,儒教的根基基本没受破坏,祭祖、孝道、宗族观念、乡土意识、读书做官等儒家文化生命力强劲,只要努力加以组织引导,儒学的复兴将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