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理论研究 >

近30年来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研究述评(5)

时间:2011-11-13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Tag:点击:


  最后,针对善会善堂自身的内容介绍太多,深入的理论分析太少。这方面的不足尤其体现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上。无论是专题类的概括研究还是较为深入的类型和个案研究,国内学者多将着眼点放在了善会善堂自身上,他们或是追溯善会善堂的历史渊源,或是介绍个别善会善堂的组织管理、资金来源、宗教信仰。诚然,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研究又难免流于表面,仅仅是为了研究善会善堂而研究善会善堂,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关怀。国外学者在理论探讨方面起步较早,但是近30年来,也还是囿于早期学者所关注的善会善堂与国家的关系、善会善堂与城市行政和地方自治、善会善堂所体现的“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等问题,针对新问题和新理论的研究也还是比较少见。


  综上所述,30年来,学界关于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相关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单就取得的成就而言,目前学界关注我国善会善堂组织的学者已日渐增多,出版论著的数量也比改革开放以前有了明显增加。就不足之处来说,学界对我国不同地区善会善堂关注的广度还远远不够,研究的深度也有待进一步增强。

【注释】
{1}Yu-Yue Tsu, 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anthropy: A Study in Mutual Aid, Columbia University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125,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12, reprinted by AMS Press, 1968.
{2}日本学界在民国中期到二战结束以后这段时间有不少涉及中国善会善堂组织的著作出版。比如杵渊义房的《台湾社会事业史》,台北:台湾承德学院内德友会1940年版;仁井田陞的《中国の社会とギルド》(《中国的社会与行会》),东京:岩波书店1951年版;今堀诚二《中国封建社会の構造》(《中国封建社会的构造》),东京:日本学术振兴会1978年版。
{3} [日]夫马进:《同善会小史——中国社会福祉上における明末清初の位置づけのために—》(《同善会小史——明末清初在中国社会福利史上的位置》),载《史林》第65卷第4号(1982年);《善会、善堂の出发》(《善会、善堂的开端》),载小野和子(编):《明清時代の政治と社会》(《明清时代的政治与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3年。
{4} [日]夫马进:《清代前期の育婴事业》(《清代前期的育婴事业》),载《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第11号,第541页;《清代松江育婴堂の经营实态と地方社会》(《清代松江育婴堂的经营实态与地方社会》),载《东洋史研究》第45卷3号,第55 ~ 94页;《清末の保婴会》(《清末的保婴会》),载《シリ——ズ世界史への问い》第5卷,东京:岩波书店1990年版,第163 ~ 190页。
{5}[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Joanna F. Handlin Smith,“Benevolent Societies: The Reshaping of Charity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6, No. 2, 1987.
{7}Mary Backus Rankin,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 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1865-1911.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8}William T. Rowe,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9}梁其姿:《十七、十八世纪长江下游之育婴堂》,载曹永和(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1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4年版,第97 ~ 130页.
{10}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以江浙地区为例》,载《食货月刊》1986年第15卷第7 ~ 8期,第52 ~ 79页;《清代慈善机构与官僚层的关系》,载《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8年第66期,第85 ~ 103页;《清代的惜字会》,载《新史学》1994年第6卷第2期,第83 ~ 115页。
{11}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宋光宇:《清代台湾的善书与善堂》,载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 ~ 401页。
{13}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
{14}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其中主要有:王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黄建圣、马宁:《晚清善会善堂向近代慈善组织的转型》,载《南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靳环宇:《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历史嬗变》,载《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朱英:《戊戌时期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11期;周秋光、徐美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等。
{17}万朝林:《清代育婴堂的经营实态探析》,载《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4 ~ 118页。
{18}汪毅夫:《清代福建救济女婴的育婴堂及其同类设施》,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14 ~ 22页。
{19}萧倩:《清代江西民间育婴事业研究》,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38 ~ 46页。
{20}王卫平、施晖:《清代江南地区的育婴事业》,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84 ~ 89页。
{21}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逼醮、抢醮为例》,载《史林》2003年第3期,第105 ~ 109页。
{22}孙双:《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清节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7年。
{23}林悟殊:《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版。
{24}苏庆华:《新、马潮人的宋大峰崇祀与善堂——以南洋同奉善堂为例》,收入其本人的论文集《马新华人研究——苏庆华论文选集》,吉隆坡:马来西亚创价学会2004年版,第65 ~ 80页。

上一篇:建议在粤东潮阳建立大学或学院
下一篇:岭南民间信仰“众神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