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理论研究 >

广东佛教教育刍议

时间:2011-11-13 作者:宏 明 来源:岭东佛学院《人海灯》 Tag:点击: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按正史明确记载,至今已有整整二千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作为外来宗教,经受各种历史考验和打击的同时,随顺时节因缘,融会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和社会习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这样说,佛教在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化”和“化中国”的道路。这不仅因佛教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佛教教育,是对全人类至善圆满的人格教育。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即是一部佛教教育史。“教育是立世之本”。换言之,“佛教教育是佛教的立世之本”。站在世纪之交的宇宙坐标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佛教教育事业的振兴与否,将直接关系着未来佛教的前景与命脉。今就广东的佛教教育表示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一孔之见权作问路之石,尚祈高明指教。

一、对佛教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之以学,育之以德”总括了教育的内涵。佛教教育从佛教一产生就显示出既融通世间,又不共世间的特质,而区别于世俗的一般教育。概括地说,它是以佛陀的言教,即以能使人明了宇宙、人生现象与本质的真理,来教化启迪九法界的众生。其中以人为本的教育,实现人间净土是佛教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提到佛教教育,自然就会想到“佛学院”和“僧教育”,似乎这两者已经包括佛教教育的全部。其实不然,前面已提到它是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这是从广义上来讲的。站在人本的立场上,首先,按教育的范围对象来说,佛教教育有对内和对外之分,对内即是以培养主持佛教人才的僧伽教育和引导正信正行护持佛教的居士教育,主要是通过佛教种种仪规和直接宣扬教理来实现。对外主要是抓住机遇,创造机会向社会各界大众推广佛教,并不是为了吸收信徒、扩大教院,最主要的是让世人减少对佛教的误解和歪曲,多一份理智看法和正确的评价。这种对外教育,往往不能以直接宣扬教理来达到目的,而要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其中以支援“希望工程”,捐建学校,支助困难学生和各类社会福利、慈善救灾等取得的效果最为显著。如今年入汛以来,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佛教界发扬佛教慈悲济世、利乐有情的精神,各地佛教协会以及全国各寺院和个人慷慨解囊、勇于捐献,积极支持灾区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9月10日,全国佛教界已向洪涝灾区共捐赠人民币逾1500余万元,港币70万元和大量食品、物品和衣物等”。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下发[1998]13号文件,通报表彰了中央国家机关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代表佛教界的中国佛教协会榜上有名。广东佛教界在这些方面不逊于人。如“1995年,广东佛教界捐款人民币76万元支援新疆、内蒙、宁夏、广西五个少数民族地区建希望小学;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全省各寺庵、佛协和家信徒共捐款捐物合计近八、九十万元人民币;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佛教界自92年以来共四年多的时间,支持公益福利事业、希望工程、救灾、修桥铺路等共计人民币1200万元”。单就今年的洪涝灾害,广东佛教界向灾区捐助款、物达360余万元。件件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取得了佛教间接教育的良好效果。
  其次,按教育采用的方式方法来说,佛教教育有传统的丛林教育和现代院校教育之分。传统的丛林教育,在前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前,主要是丛林的参禅和丛林的讲经及律寺(律宗道场)的持戒三种,此外则有念佛、诵经、礼忏、施焰口、做水陆道场等。现代院校教育产生有具有一段历史渊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国兴起“庙产兴学”运动,打出“人其人,而不火其书;利其产,而不毁其宇”的标语,各地方夺庙产兴学校。当时佛教界以八指头陀为首创办僧教育会,由僧界自办僧学校及人民小学。“如江苏僧师范校、湖南僧师范校,以及杭州、宁波等僧小学,最为佼佼,然小学则通俗化,而师范则儒化,或讲经法师化,未足云僧教育”。原因是:“其动机多在保存寺产,仿照通俗所办之学校而办,用图抵制(庙产兴学),绝不以昌明佛教,造就僧宝为旨者”。1908年南京杨仁山居士开设祗洹精舍,太虚法师认为有“世界弘法的意义”,接着有华严大学、观宗学社、支那内学院等的开设,1922年,太虚法师于武昌始创办武昌佛学院。随后各地佛学院相继创办,皆以阐扬我佛大法,蔚育僧伽人才为办学宗旨,逐渐形成了以学堂授课方式的现代院校教育。岭东佛学院是在1933年,由太虚法师所创办的广东近代第一所佛学院校。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佛教教育的全体至少包括两个方面:1、教界的自身教育,包括僧人的寺院生活(包括丛林制度)教育、佛学院的学修教育及对信徒的佛法曾及教育;2、社会的利他教育,需要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贯彻“人间佛教”的大乘精神,为社会多作贡献,使大家同沾法益,积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然而,住持佛教,弘扬佛法的主要职责在于僧人,僧伽是设计佛教未来蓝图的工程师,僧伽队伍是推动佛教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主力军。培养合格称职的僧材已成为当前佛教工作最主要、最紧迫的关键核心。所以僧教育应该是佛教教育的重心所在,不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话题。

二、关于广东佛教教育的若干问题

  广东佛教已渡过了千余年的春秋。广东的佛教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波浪式”的进程中,历经兴废。广东的佛教教育向来以传统的丛林首创教育,主要是禅林生活教育为主导。唐代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南宗禅,又因法脉的传承,而先后成立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宗。各宗弘传于大江南北,所谓“临济甲天下,曹洞半边天”,丛林道场大都以禅寺为主,今广东的南华、光孝、云门、六榕、开元、国恩、庆云、灵山诸刹亦离不开禅宗的体系。所以广东作为慧能大师的故乡和弘扬南禅的策源地,以禅林为洪炉,铸就人材作为佛教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顺理成章。直到1932年,太虚法师应潮州开元寺恳请创办佛学院,并于1933年10月正式成立岭东佛学院(由太虚法师亲笔题署,笔迹尚存),到1935年6月,第一批学僧毕业,因经济拮据,寺、院二方意见相左而告停办。“岭东佛学院从创办到停办,虽时间短暂,但它作为近代广东第一间创办的佛学院校,为以后广东佛教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岭东佛学院的创立开创了广东佛教教育从传统丛林教育向现代的院构教育过度、延伸和发展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1935年后一直到七十年代,广东未创办任何佛学院校,八十年代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佛教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突出。广东在各大寺院相续修缮,重新恢复丛林生活的基础上,开办了南华寺培训班、汕头僧伽培训班、云门寺培训班、广东佛教寺院执事进修班及定光寺尼众培训班等。随后,在培训班的基础上,1991年10月复办岭东佛学院,92年9月创办云门佛学院,96年9月创立定光寺佛学院(现已改为广东尼众佛学院),这三大佛学院成为广东佛教开展僧教育的重镇。几年来,已培养了一批僧材,为各地的佛教建设服务。有关这三所佛学院的情况,广东省宗教研究所马建钊所长在“九七珠海佛教文化研讨会”上曾有《试论广东的佛学院校教育》一文的发表,全文刊登在岭东佛学院刊《人海灯》97年第一期(总第7期),欲知详情可参阅,此不赘述,今仅就广东佛教教育的有关实质性问题作一探讨。

上一篇:潮州文化与海外潮人的乡土情结浅说
下一篇:建议在粤东潮阳建立大学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