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善堂春秋 >

潮汕佛教信仰及汕头佛教文化的现实意义(3)

时间:2011-11-13 作者:孙建宏 来源:汕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Tag:点击:

    佛教“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和“广结善缘”的交际观,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坦诚相见,摒弃虚伪和谎言,有什么说什么,不妄语是佛教五戒之一;要求人们多结善缘,不结恶缘,“以和为尚”,平等相待;在待人接物中有诚信和友善意识,佛教“十善”,要求人们不偷盗、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嗔恚等都与诚信和友善有关;佛教甚至要求人们把众生看作自己,乃至看作父母来相处和对待。莲宗第十一祖释实贤要求弟子发菩提心,念众生恩。指出“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又说“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11}。佛教爱人利他的众生观十分有利于建立良好和善的人际关系。
    (四)挖掘佛教中蕴含的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相一致的道德资源,有利于为构建文化汕头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佛教主张平等慈悲,无限爱人;布施济人,无量助人;少欲知足,克己利人;去恶行善,人成佛成等道德观念。佛教这些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有诸多相通之处。佛教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中所孕含的人类共同的伦理、道德价值,是其临在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因素。如佛教提倡的克己利他、去恶行善、少欲知足、精进不怠、忍辱忍让、安贫乐道等等理念,并无唯物、唯心之别,也应与西方、东方并无必然联系。“利他”观念是大乘佛教的基本原则,“自未得度先度人者”,即是“菩萨发心”{12},菩萨精神即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地藏王菩萨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谓利他利至极处。再如,佛教的基本纲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三福”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资粮,而“三福”第一条则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13}。“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些要求大部分与社会公德的要求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互助一致,本来一体的。
    (五)发扬佛教奉献爱心,造福人群的优良传统,能为构建幸福汕头做出具体的实践
    佛教要求常行仁慈,不吝财宝,赈济贫穷;不吝诸法,而施匮乏,增长智慧。认为“布施是菩萨净土”{14},布施众生,即供养诸佛父母。不仅要布施,而且要“三轮清净”,“三轮”是能施、所施、施物,“清静”即行布施时无怨而欢喜,不图他报,无念无著。乐善好施,奉献爱心,造福人群是佛教的一贯传统。今天,佛教界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优势,积极举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开办养老院、医疗机构以及助残助学等活动;在抗洪救灾、兴教助学、修桥补路、扶贫济困等方面做了不少的贡献。这既是佛教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为党和政府分忧的具体行动,也是利益重新调节、分配的过程,有利于安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幸福汕头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
    (六)发扬佛教平等慈悲、珍重生命、爱护环境的优良传统,有利于积极保护汕头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佛教是以“缘起论”作为其根本教义的,佛教认为整个世界是息息相关,因果相继,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缘起论朴素地表现了佛教整体论的思想。所谓“缘起”,就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佛陀在《金刚经》里指出“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和相”,第三十品即名“一合理相”分。整体论也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佛教强调众生无高低之别,皆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对众生要有普遍的无差别的爱心,乃至无情自然器物界。佛教《金刚錍》讲:“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变,遍摄,世人不了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须云无情有性。”佛教万物有性的宗教情怀,从根本上承认了非人类生命的生存权利和存在价值。珍爱自然、尊重生命是佛教的基本精神,这集中体现在它的不杀生律和素食主义中。佛经《菩萨本生曼论》中尸毗王割肉救鹰的故事,就体现了佛教对生命的极度尊敬。此外,放生也是佛教所提倡和尊重的善行。佛教的不杀生、素食主义和放生对生态环保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它不仅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在道德上鼓励了人们的环保行为。佛陀甚至告诉阿难等诸大弟子“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又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15}”佛教的慈悲不杀,有性无性,众生平等的精神把“和”的理念提升到极处。
    (七)发扬潮汕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发挥法乳一脉的同根同源历史及其地缘、教缘优势,有利于我市对外文化交流
    从佛教的历史与现实看,佛教十分主张把爱教和爱国统一起来,积极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荣誉和根本利益。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提倡“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潮汕佛教也不例外,也有爱国爱教爱乡的良好传统。特别是在民族反对外侮的斗争中,潮汕佛教与全国佛教一样都体现了爱国护国的崇高精神,如近代潮汕高僧释纯信、释澄源、释澄修、释澄曦、释又宗、释定会等先后在国难中救护百姓、支持革命活动或抗日运动等。改革开放之后,一批在外的潮籍高僧又积极支持家乡建设,留下了诸多佳话。
    佛教具有良好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群体整合作用,开展积极的宗教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赵朴初在世时,提议创建了一个中国、韩国和日本的“佛教黄金纽带”文化交流活动,三地一直轮流举办,受到了一致好评,不仅加深了三国佛教界的交流,对促进中、韩、日三国关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大陆和台港澳佛教信仰同根同源,法乳一脉。这几年,佛牙、佛指舍利先后赴台,佛道教音乐展演,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议,两岸佛道教人士纪念抗战联合祈祷等等,大型活动不少,这些交流活动对于两岸宗教团结、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等有积极的作用。潮汕佛教与港澳台、东南亚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稳妥地拓展和扩大对外佛教文化交流,对我市更好融入“海西”,加强对台交流,以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上一篇:百年善堂力担社会管理之责
下一篇:潮汕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