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善堂春秋 >

潮汕中元节

时间:2011-11-13 作者:林凯龙 来源:未知 Tag:点击:


    农历七月半是中元节,“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时间在农历七月半,道教以元宵为上元,七月半为中元,十月半为下元。中元节是祭祀地官、赦免阴间饿鬼的日子。传说“自七月初鬼门开后,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有谚云:“七有半,鬼乱窜。”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祖先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因此,“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

    佛教则以七月半为“盂兰盆节”。“盂兰”是梵语是“救倒悬”的意思。“盂兰盆”是一种用竹编成的上尖下宽,外贴银纸,内可装纸钱和五味百果的有人把高的盛器。“盂兰盆节”缘于佛教《目莲救母》故事,说的是佛弟子目犍连之母不信佛法,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有“神通第一”之称的目犍连在定中用天眼看见母亲在饿鬼群中受苦,于心不忍,用法力为母送饭,谁料“食未到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悲痛无助,跑去问佛。佛让目犍连在七月十五僧众夏安居终了之日,“具五味百果,供养十方大德,使母亲脱离饿鬼道。后来,这种仪式便成了佛教岁节仪规。
    由于目犍连救母的故事与重孝道的儒家思想十分吻合,自南北朝开始,该节逐渐为中国民间所重视。《荆楚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唐太宗李世民为超度阵亡将士,曾在中元节征召僧尼二万余众作盂兰盆会,法事作了整整四十九天,盂兰盆会由孝亲演变为祭鬼,到后世更成了佛、道、儒三教合流的体现。潮汕因华侨众多,死于侨居地而无子孙祀拜者,被视为孤魂野鬼。因此,盂兰盆节在潮汕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
    中元节的活动首先是祭祀祖先。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七月》)相似,祖先亡魂,也须添衣。行文至此,使我想起祖母的牛仔套装,也许是我家的祭品缺了楮衣的缘故?
    “施孤” 是“中元节”的中心。“施孤”是以食用物品施给无主孤魂,使其尽早投胎转生的仪式。其实,“施孤”并不限于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整个七月都可择日举行,有的寺庙竟连续一个月不断念经普渡,但高潮一般是在七月底孤门即将关闭之际。潮俗每至此日,家家户户备肉、酒、米饭,香烛、银纸、楮衣等祭品,或于自家门口,或集中于路旁野外,跪地持香,四方礼拜,并将香火插在祭品和沟边路旁上,遍济四方孤魂。
    潮汕各大寺庙也纷纷举办“盂兰胜会”,搭起孤棚举行施孤、放焰口、放生、演戏、放水灯等活动。嘉庆《澄海县志》载七月半“各寺僧建盂兰盆会诵经,至晚营斋于焰口施食,放水灯照冥”。
    孤棚一般为临时搭建,上供地藏菩萨,棚前有二身纸糊的青面獠牙鬼王(也称为孤王)站立于“孤魂台”上,这是因为施孤时各方饿鬼云集,互相争抢,秩序大乱,连观音大士也无法制止,只好变成鬼王,展威弹压,故施孤时一定要糊孤王镇坛。孤棚旁还有装满银纸的观音宝船,棚上棚下各种食物如米、面、瓜菜、薯芋以及各种纸糊衣物堆积如山。为方便亡魂在阴间有秩序接收,孤棚还分别设有成年男女和儿童男女的灵牌,而善男信女献给先人的祭品上则写有亡魂名字。


    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 英灵,汕头七·二八强台风过后,存心善堂还多了一块 “七·二八抗洪”英灵牌位,可谓“与时俱进”。
    时辰一到,“施孤”开始,先由金刚上师主持开坛,敲响引钟,带领两旁僧众诵经念咒,启请诸佛菩萨圣驾光降香坛,超渡无依孤魂。金刚上师在诵经中不断变换各种手印,边唱边把一盘盘面桃及大米撒向四方,抛食施孤,反复数次,称“放焰口”。传说饿鬼喉头细如针孔,口喷火焰,无法咽吞。“放焰口”就是恳请诸佛菩萨帮助他们把喉头放开,以便进食。
    接着,是放生和“抢孤”。这时,钟鼓齐鸣,鸟儿被放生,棚上食物被主事者抛下,棚下民众纷纷争抢,有用专门准备的“孤承”(以网帕缚于竹竿末端的)的来兜抛下食物的,而徒手而来的人就不免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以至“放掉面桃去抢饼”。
    据老者言,以前“施孤”的活动比现在热闹得多。所施的之物,除食物、日用品外,还有农具和买来的贫苦女孩。因这些都不能抛掷,只好写在牌子上丢下孤棚,让那些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人家争抢,夺得牌子者可凭牌领取。潮州戏也开演了,但那是给不愁衣食的人看的,对于孤寡贫穷者,还是抢孤要紧,“有钱去看戏,无食来抢孤”俗语,说的就是这种状况。
    最后,就是焚化祭品和放水灯了。这时,众多善男信女齐心协力,抬起纸糊的观音宝船和鬼王、装满纸钱的“盂兰盆”以及衣柜甚至房子等各种供品,浩浩荡荡来到河边,一把火将其化为乌有。据说按物质不灭定律,只有这样,鬼魂们才能收到人间的供品。之后,就开始放水灯了。孩子们将用彩纸做成莲花状的水灯(称“莲灯”),一个个放在水中让其自由漂浮,这些水灯也似乎充满了灵性,它们在水流、风力作用下,三五成群漂向外海,据说一个水灯漂出,则有一名孤魂得以拯救。因此,这些水灯不但寄托着亲人们的哀思,也乘载着孤魂们往生的希望,愿他们一路走好。
    据史籍记载,过去潮州开元寺在放大焰口前,还要派船至距潮州城百余公里的三河坝,将一只只装在大陶钵里的豆油灯点燃,顺韩江漂流而下,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称为“放水灯”。因为传说上元节是人间张灯结彩的元宵节,“中元”是鬼节,也应张灯庆祝。因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应在水里了,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上一篇:潮汕善堂文化应申报“非遗”
下一篇:潮汕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