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善堂春秋 >

善堂文化应申“非遗”(2)

时间:2011-11-13 作者:邱 昶 来源:未知 Tag:点击:

善堂的收入主要有3个来源:第一部分是善员缴交的款项,属固定收入;第二部分是设立在善堂内的“功德箱”,社会各界人士随时都可以前来捐赠;第三部分是遇到重大事项在现场展开捐款。捐赠的既有商家、华侨,但更多的是平民百姓,捐多少不拘,哪怕是捐1包米、1元钱,也绝不会受到歧视。公众对善堂十分信任,从来没有人去追问捐款的去向,也不需要详细的账务公开,但却从来没有听说有私吞善款的。


三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善堂体现的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战火、饥饿、瘟疫、灾难威胁着生命的危急关头,善堂的善员、义工总是挺身而出,不畏艰难困苦,置生死于度外。在行善的过程中,有些善员、义工被饿毙;在枪林弹雨中,善员、义工们戴着竹笠抢救负伤者,掩埋战亡者;抗日战争期间,还有善员、义工为了收埋抗日义勇军战士的尸体而惨遭日本侵略军砍头。

善堂的义工以老人居多。存心善堂就有义工1000多人。义工中既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学生。在潮汕各座善堂,每天都有一些老人前来集中待命,一有任务即可马上出动。所有义工,不管工作再脏再苦再累,都不要半分钱的报酬。惟其如此,善堂在潮汕人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善堂的老人很受人尊敬,即使是当地的流氓地痞,也不敢放肆,否则会受到沉重的道德压力。

现在,潮汕的民间善堂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较高的公信度,深深扎根于潮汕这片热土之中。芳名远播的善堂,其影响早已跨越潮汕地区,甚至跨越国界,传播到潮人聚居地,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出现了善堂机构。善堂,业已成为团结华侨的纽带,成为联系海外赤子爱国爱乡共襄善举的桥梁。这种已经融合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慈善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繁育已然逐步形成为善堂文化。它是潮汕人独特的文化,是潮汕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今,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慈善事业无疑是一帖催化剂。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献爱心、兴善举”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慈善意识的今天,很有必要加大力度挖掘、保护和利用善堂文化资源,使这一慈善事业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发扬光大。同时,也吁请有关部门积极为善堂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规范管理,引导和促进善堂更健康更持续地发展,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善堂更大的发展空间。


注:

① 陈泽泓著《潮汕文化概说》第530页。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② 元《报德堂碑记》。

③、④林远辉编《潮州古港樟林———资料与研究》第442页:《樟林八二风灾特刊》。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上一篇:善堂善会给艰苦大众免费供给早餐
下一篇:市政协调研组调研后提出 善用善堂文化构建和谐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