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兄弟善堂 >

新加坡潮人善堂溯源——兼论其在早期移民社会的建构基础(5)

时间:2011-11-13 作者:李志贤 来源:未知 Tag:点击:

  值得重视的另一点是,善堂的功德仪式在宣扬孝道方面有其特殊的意义。孝道是自古至今华人社会最为重视的传统道德观念。《论语·为政篇》便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孔子对孝道的主张。虽说为先人“做功德”是一种“怃生恤死”的仪式,甚至经常被视为一种迷信,但在“做功德”的过程中所念诵的各种经文,所举行的各种仪式,除了述颂母亲十月怀胎之,双亲如何含辛茹苦,将儿女抚育成人外,还能宣扬为人子女必须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勿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子孙们在亲自参与了整个仪式后,在一定程度上皆能感同身受,对这种传统伦理价值观有所体会。所以,善堂在这方面的活动自然也受到欢迎和重视。事实上,有不少人加入善堂成为堂员或参与善堂活动,除了因为信仰大峰祖师,秉承其行善遗训外,就是为了能将父母或近亲列为“福荫人”,当福荫人逝世时,可以享有将灵骨灰瓮和神主牌供奉于善堂的优先权,也可以安排善堂为福荫人“做功德”,超渡亡灵,以期对先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50)
  在华人社会里,人们的行善义举也往往与光宗耀祖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的伦理观念中的“孝”与“义”都是倍受重视的道德行为,而义举又经常归本于孝思,行义是一种尽孝的表现。《论语·学而篇》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儿女才算是尽了孝道。所以,儿女应该在道德行为上,以“义”来体现不忘父训,来彰显和延续父祖的义举美德,以尽孝道。行善既可以体现父祖家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远亲近邻,社会人士对子孙义举的颂扬,也会追及父祖,故而得以光宗耀祖。所以急公好义既是子孙们所应克尽的孝道,但光宗耀祖亦成了义举的一种重要的驱动力,而参与善堂的慈善活动,虽然也受“义”的精神感召,但也成为其中一种发扬父祖好善乐施的高尚精神,藉以光宗耀祖的途径。
  在新加坡的善堂组织里,我们不难找到父子,甚至是祖孙三代先后投身善堂服务,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而深受景仰的例子。例如新加坡修德善堂养心社主席张昌隆先生,其父泗川先生、祖父汉三先生,祖孙三代先后领导修德善堂养心社近五十年,善堂为了纪念张氏祖孙三代行善,倾资无计而以其先祖佐泉公命名该堂经楼。
  同德善堂念心社的郑春发父子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郑春发先生在逝世之前的三十余年间,通过自己所领导的同德善堂念心社,先后在新加坡和中国的祖籍地做了大量的慈善和福利工作,他逝世后,哲嗣郑拱汉继承了父亲的慈善事业,全力投入善堂服务社群的工作,带领弟妹完成父亲的遗愿,捐资建造一所洗肾中心。当时的新加坡社会发展部长阿都拉先生便表扬郑拱汉先生和弟妹秉承家庭训导,热心公益,服务社区,形成一种传统的家庭价值观。(51)该善堂所在地摩绵区的公民咨询委员会也颁送纪念牌以褒扬郑老。(52)同德善堂也铸造郑春发铜像及其史略,置于安老院入门正中处,以扬仁风,作为后人楷模。(53)由此可见,郑拱汉及其弟妹虽是为了实现父亲遗愿而慷慨捐助和积极参与善堂的慈善工作,但也藉此发扬其父生前慈悲行善,无私奉献的精神,令父亲在慈善事业上和善堂组织里名留青史,尽了为人子女光宗耀祖的本分和孝道。(54)
  地缘关系与方言群的认同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影响是广泛的。这方面的影响也明显反映在善堂这个潮人的特殊组织上。就如早期其他庙宇一样,善堂并非只是潮人膜拜祖师神祗和祭祀与追思先人的场所,它也不仅是办理各种善事的慈善机构,它还是潮籍移民联络感情,建立人脉网络的一个重要平台。当时,各方言社群都有自己的庙宇,为乡亲族群提供一个祭祀活动和联络乡谊,解决纠纷的场所。这些庙宇和各自的族群会馆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福建帮有由福建会馆管理的天福宫和设于福州会馆顶层的天后宫,广东帮有宁阳会馆所建的海唇福德祠,海南帮有设在琼州会馆后厢的天后宫,客家帮的丹戎巴葛福德祠也是由应和会馆所建。(55)潮人社群则除了由义安公司所管理的粤海清庙之外,还有各大善堂。作为一个源自潮汕地区,以潮人为主要成员的民间组织,(56)善堂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自然也依据潮人的习俗特色来办理,诵经乩示皆用潮语,堂员间的沟通语言主要还是自己的家乡话,信众们表现了很强的方言族群认同和地缘性的凝聚力。正由于具有这种地缘关系,善堂得以通过它对会员所提供的各种慈善与宗教活动,在早期的潮人社会中负起了实质的族群联谊功能,以及由此功能所展开的商业网络。这一点和其他华人会馆和社团组织的成立背景与功能是相似的。(57)所不同的是,善堂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还在潮人社群中构成一种神缘关系,益发巩固了原有的地缘关系和族群的凝聚力。
  六.结论
  二十世紀初,“过番”的潮人移民将对家乡故土的怀念,将大峰祖师悲天悯人,乐施行善的精神,以及传统的民间信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了善堂。在当时客观的社会需求与有利的文化因素下,潮人善堂得以在新加坡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立足,成为潮人社群独特的宗教组织和慈善团体。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今天的潮人善堂有了很大的变化与长足的发展。在适应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需求的大前提之下,善堂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了比过去更多鲜明和更重要的角色,也藉此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今天的善堂已不单是一个宗教与慈善组织,更多时候,它被视为社区中的一个不分种族、宗教、语言和社会阶层的慈善团体,提供更为广泛和多元化的救济和福利。它在各个领域的贡献,远远超越了一般只为内部成员服务的民间团体。可以说,拥有八十余年历史的新加坡潮人善堂有其辉煌的发展历程,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新的立足点,这是因为它能够在社会变迁下迅速和及时自我更新,在提供现实功能方面与时俱进,注入新元素,从而继续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但是,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潮人善堂要确保有灿烂的将来,却仍然是一项严峻挑战,单靠提供先进的慈善与救济服务是不足应变的。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强盛与否,取决于其本身的创新和传承能力,同样的,善堂作为潮人文化一部分,除了社会功能的更新外,还必须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重构和巩固堂员间的文化认同,才能延续其作为潮人独特的组织、信仰和文化的生命力。
上一篇:从宗教仪式看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文化内涵
下一篇:善堂交流[2006年8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