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兄弟善堂 >

新加坡潮人善堂溯源——兼论其在早期移民社会的建构基础(4)

时间:2011-11-13 作者:李志贤 来源:未知 Tag:点击:

  再次,善堂也兼顾移民对祖先崇拜的需求。深受儒教影响的祖先崇拜,自古以来就属中国文化里小传统习俗的主要内容,也是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部份。对于离开祖籍地的移民来说,他们虽然脱离了原有的社会文化脉络,但并没有忽略对祖先崇拜和祭祀活动的意义,尤其是移居至东南亚的华人,其祖籍地主要是“明清以来宗族组织较为发展的闽粤地区”(43),对祖宗的崇拜与祭祀就更为重视和讲究了。同样的,移居至新加坡的潮人,也把在祖籍地对先人丧后的安葬和祭祀的传统习俗带来,特别是在远离故土,面对陌生和变幻莫测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更加渴望乞求先灵的保佑与降福,这种心态使潮人移民社群益加重视对先人的丧礼与祭祀。
  善堂多设经乐股来负责诵经礼忏、办理堂员亲属丧殡事宜和超渡亡魂的工作。使生者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此外,许多善堂也为堂员提供安奉长生禄位和先人神主牌以及灵骨灰瓮的场所,定时享祭。显然,善堂所提供的这些丧殡服务和做“功德”的追念祖先的宗教法会和仪式,正满足了当时潮人移民在祖先崇拜方面的实际需要。毋怪乎善堂的活动在早期潮人社群中得到广泛的欢迎。
  从文化认同方面来分析,新加坡的潮人善堂本来便是源于侨乡的社会文化资源。对潮人而言,善堂信仰在祖籍地潮汕已有悠久的历史,是潮人独特的民俗,以至生活的一部分。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最具有传统性和乡土性,它由民众创造,又由他们传播,传承于乡间故里,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善堂信仰不仅是潮人故乡的社群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番边”亦是如此。新加坡的善堂,举凡礼佛仪式,神台供品,春秋祭祀,谶疏祝文,施孤济幽,生老礼俗,修斋诵经,祈福保安,谢恩酬神,梨园助兴,音乐锣鼓,彩绣楹联,纯属潮州传统礼俗,可谓潮人宗教民俗的一个整体写照,在“番边”潮人社群里对侨乡的社会文化有传承的重要作用;而源自侨乡的善堂,也就已经不仅是潮人移民参与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寄托着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并令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归属。早期旅居海外的潮人仍然受到侨乡传统乡土社会文化心态的影响,强烈的“根”的观念仍然深深刻在他们的意识中。这种心系故土的情怀也就直接促使善堂信仰这种传播自家乡的文化资源很快地在本地的族群中发展起来。
  再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观察,潮人善堂明显的有其自己的特色。有些学者便指出潮人善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特色表现于“释、道、儒”三教融于一体:
  潮汕善堂最大的特色是“释、道、儒”三教融于一体,因为善堂的主旨是宣扬“为善至乐”,这于释、道、儒三教的教义都出于同源;它的楹联、碑记也蕴含着以儒释道、以道解儒的哲理;它的音乐既有佛的梵音,也有道的颂曲,更糅合儒家的礼乐,形成独特的潮汕善堂音乐;它膜拜的偶像,佛、道、儒一视同仁……三教互融在潮汕善堂得到充分的诠释。(44)
  饶宗颐教授也同意“潮汕善堂文化的特色是潮汕人现实主义的处世观点,糅合了释、儒、道的哲理思想所形成的特殊文化。”(45),这个观点是客观和确切的。儒以治世,道以救世,释以度世,三教融通,善与人同。善堂所崇奉的大峰祖师是位信而有征的历史人物,出自禅宗大乘佛门,善堂奉行大峰祖师圣训,从事慈善服务的活动,广义上是履行佛释讲求因果报应,劝人行善,慈悲救世的宏愿。道家也有劝善去恶言论,如《老子》第十九章云:“无道无亲,常与善人”,“施恩布德,世代荣昌”。儒家更是以宣扬仁爱博施、养老慈幼、恤贫济苦为其伦理核心。善堂便是用佛理启导人们作善事,先修行而后布施行善,又通过佛、道的宗教仪式(46),以及经文音乐和善举的实践,两者结合以宣扬儒家的博爱精神与孝道思想,启化人心弃邪归正,向上向善。换言之,潮人善堂文化明显体现出中华文化儒释道三教融于一体的传统特征,它之所以能广被海外华人移民认同和信仰,也就不足为奇了。
  善堂文化也符合潮人的民间信仰取向。善堂文化充满浓厚的民间色彩,是慈善活动与民间信仰的紧密结合。林悟殊教授指出“事实上,不少善堂的前身,本来就是念佛社之类的民间信仰组织,尔后才演化升格为善堂或善社,与民间信仰的传播是分不开的”,是“民众逐步把大峰升格为消灾纳福之善神,尊为祖师,虔诚崇祀”。(47)姑且不论这个说法是否还需商榷,善堂中除了崇拜大峰祖师外,也有供奉其他民间诸神确是事实。潮人拜神统称为“拜老爷”。这“老爷”就包括了一切神明,其特点是因善而成神,潮人寺庙中在神像的安置上,佛道人神混乱的现象也经常可见。例如许多寺庙里正中供奉佛祖释迦如来、文殊菩萨,两旁为观音菩萨和道教的注生娘娘,或太白星君和太上老君。两侧偏殿置有道教地府十殿冥君,庙内还设民间诸神像供善男信女参拜,甚至墙壁上或刻有十八地狱图,或画上儒家二十四孝图。这种佛道和地方诸神兼供奉膜拜的形式,在潮州习俗里极为普遍,也是民间信仰的特色。尽管善堂主要是以大峰祖师为信仰力量,作为展开慈善活动的动力,但新加坡的潮人善堂所崇奉的除了佛祖、诸菩萨和大峰祖师外,就有许多如太上老君、华佗先师、天后娘娘、玄天上帝、观音、关帝、正德福神(即大伯公)、门神等民间诸神,充分展现了本地民间信仰的色彩,而善堂的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和所举办的一些节日庆典,均具浓厚民间信仰的性质,就更为明显了。上文所提到“扶乩”仪式就是一例。“扶乩”亦俗称“扶鸾”,是新、马、港、泰等地海外潮人善堂独特的活动,除了祖师或其他神明示谕在特定的时日扶乩外,一般上在阴历每逢初一或十五才举行这种仪式。“扶乩”原是道教的其中一种占卜仪式,“乩童”或“乩手”在神灵附身后主使下,用桃枝做成的“Y”形鸾笔,在置于神像前的沙盘上写出“乩文”,是为神明所赐的“乩谕”或“乩示”。“扶乩”即是民间信仰的一个特色。善堂信众将“乩示”视为祖师或所崇奉的其他神明示训醒世,降福祐世和为堂员和善男信你排忧解难,作法消灾的“圣谕”,不但深信不疑,且必须加以护持和遵行。从潮汕南来新加坡的移民除了信仰佛教,也有很多是信仰道教或儒教。但是,因为早期移民多是从事粗活的劳工,出身自社会低下阶层,教育水平和文化修养皆不高,他们的宗教意识层次也只停留在属于人类学家Robert Redfield所谓的小传统层次的民间信仰和祭祀礼仪。(48)社会学家陈达的调查也指出:南洋闽粤移民的民间信仰对象,除祖先崇拜外,大多来源于道教和佛教的通俗方面。(49)所以善堂所具有的民间宗教信仰的特色,可说是附合了潮人移民的宗教信仰取向。
上一篇:从宗教仪式看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文化内涵
下一篇:善堂交流[2006年8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