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兄弟善堂 >

新加坡潮人善堂溯源——兼论其在早期移民社会的建构基础(2)

时间:2011-11-13 作者:李志贤 来源:未知 Tag:点击:

  三、潮人善堂的起源
  新加坡潮人善堂是源自中国潮汕地区的慈善组织,而有关潮汕地区善堂最早的记载,事实上又可追溯到宋朝高僧释大峰(1039-1127)的事迹。《潮州府志》卷十〈杂记〉载:
  大峰和尚造和平桥,尝牒文于城隍及水府,潮水为之不至者凡七日云。又大峰始至自闽,募缘创此,辄将施钱以归,人多讶之。一日复来则木石粮糗已毕备矣。(15)
  《潮阳县志》有更详细的记载:
  宋大峰,不详里氏,始来自闽县。西和平里,有大川横截,广而深,波流喘急,海遇风涛,行者以覆舟为患。大峰发愿,欲建石梁以度众生。闻者笑之。于是募众出貲,度水之浅深高下,计木石工役。众莫测其施为。宣和癸卯,大峰悉载前所施钱归,闽人讶之。越五载,忽航海至,糗粮、木石工作咸备,周岁而桥成,计十九,惟南北枕岸两洞未完。是岁,大峰圆寂。邑人蔡贡元(即蔡谆)完之。相传大峰造桥时,牒城隍及水府潮汐不至者七日。其神异如此,里人立庙祀之,颜其堂“报德”。(16)
  上述两则资料对大峰和尚的生平来历皆语焉不详。潮阳和平报德古善堂所编印〈大峰祖师传〉则有清楚的记载:释大峰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浙江温州人,宋宝元二年(1039)诞于豪门,进士出身,精通医术,因不满朝政腐败而弃官出家,云游四方。释大峰于宣和二年(1120)自闽游缘至潮阳之蚝坪乡(即今和平)。时逢旱灾及瘟疫肆行,大峰结庐于桥尾山“后灵豁”(今灵泉寺),复设坛于“狮尾石”(今大峰石),为民祷祝治病。就在同一时期,他为了免除乡民受大川横截,覆溺之难,故而发愿造桥,募众出资,并在宣和五年(1123)(17)亲自返闽采购造桥所需之木石材料,至靖康二年(1127),将材料航运回来,开始展开建桥工程。大峰和尚在当年便建成了十六个桥孔,只有首尾两孔尚为完工,却因操劳过渡,在同年十月圆寂,享年八十八,被安葬于桥尾山中的雄狮山。绍兴二十三年(1153),即释大峰圆寂后二十七年,乡贡元蔡谆继承其遗志,捐资续建东西枕桥两孔,全桥三十余丈,终告完工。蔡谆还“为此腾让书斋,建坛崇祀公恩,曰报德堂”,而闻名遐迩的宋大峰古墓也经过后人多次修复,至今仍然保存下来,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18)其实,关于大峰和尚,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轶事,如“乘伞渡舟”、“八仙看日”等;潮汕境内至今也保留了其他不少传说中宋大峰的足迹和遗迹,如灵泉寺、大峰石、大峰古泉、大峰陵园、和平桥、建桥巨石等。郑彝元所编的《大峰祖师传略》里便引用了《潮阳县志》、《潮阳文物志》以及和平报德善堂的文献,对它们作了生动的描述,(19)林悟殊在《泰国大峰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一书里,对释大峰其人也有详尽考证。(20)
  从现存史料追溯,潮汕地区善堂之鼻祖,应该就是上述远在宋代时属潮郡内潮阳邑和平里的乡民为感念释大峰的善举而建的报德堂。堂内除置大峰像,尊为祖师,还奉拜弥陀佛像,并保存古碑二块,一为元朝至正庚寅年(1350)立,由惠州路总管府从事徐来撰写的碑文,另一块则是在清乾隆乙巳年(1785)蔡君暢同住持僧重修古堂所立之《报德堂碑记》。报德古善堂编印的〈大峰祖师传〉主要便是根据徐来的古碑文而撰。(21)然而,据上述地方志和碑文所载,报德堂建堂之初,乡民祭祀释大峰仅为报德,自什么时候开始,潮汕地区的善堂才发展成为倡行善举的慈善组织呢?据民间传说,明末清初,灾难薦至,乡民传言梦见祖师指示,嘱收尸施药等,便信而行之。自此,报德善堂率先弘扬大峰祖师美德,尊行祖师圣训:“立善堂,行善事,利人必利已,救人必自救,积善之家,天必赏之”(22),济贫扶危,造福民众。马来西亚沙巴州斗湖德教会紫辰阁的一本纪年特刊里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至明末清初,天灾横行,祖师昙花东向,现身说法,极为玄妙,提倡修拾骷髅,掩埋路尸,敬惜字纸,赠医施药等举,利人济物……。如逊请庚申之灾,壬寅之难,有求必应,益感祖师慈悲,威灵昭著。自此粤东潮属,先后崇奉者凡五百余处,咸沾恩泽矣。(23)
  当然,这只是民间口耳相传,不足为据。另有文章指出,在明朝成化五年(1469),潮汕一些县已开始设有专以收留孤老残疾和无依流丐的“养济院”。(24)这种说法较为可信。据史书记载,明朝自开国以来,便保留了元代的“惠民药局”及“养济院”二种民间慈善组织,而到了成化期间(1465–1487),由于“京师街市多有疲癃之人,扶老携幼,呻吟悲号,徒足以干天地之和,而四夷朝使见之亦或将为所议”,朝廷遂下令“道途乞丐残疾之人,有家者责亲邻收管,无家者收入养济院,照例给薪米,并外来者亦暂收之,候和煖,量与行粮,送还原籍。”养济院因而除了为孤老残疾之人提供栖身之地外,也因此多了收容冬寒流丐的任务。(25)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潮汕地区又设育婴堂;乾隆三十六年(1771)揭阳设普济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惠潮嘉道设育婴堂,潮州府设养济公所,海阳县设辅仁堂;逢灾荒之年,由地方县令查勘上报撒赈;正常年份,仅拨部分孤贫口粮、癞民口粮或瞽目老民疯疾口粮等。(26)除了这些官办的善堂组织之外,自光绪年间开始,潮汕地方绅商也积极倡办善堂,如光绪六年(1880)乡贤丁日昌倡办揭阳善堂,“专事赈饥寒、恤孤独、施医药、戒鸦片、刊善书、育婴幼,口碑载道。”(27)又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朝参将陈承田在潮安庵埠创建太和善堂,尔后其分社遍佈潮安及汕头各地,“举凡义医赠药、施粥放赈、造桥修路、救死扶伤、恤贫解困、赠棺助葬,泽及枯骨……种种善举,太和善堂从不后人。”(28)其他善堂、善会也相续成立。据现存文献和金石资料所作的不完全统计,除报德古堂外,从光绪二年(1876)到民国期间,潮汕各地的这类善堂总数在161所以上。(29)现存堂址可考且仍然继续有活动的善堂,还有42间之多。它们绝大多数是奉敬宋大峰祖师,但也有个别奉敬吕祖、玄天上帝、华陀仙师、齐天大圣等,甚至把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先哲作为崇拜对象。(30)这些善堂、善社为举办各项救济福利事业,先后建立了一些附属机构:医院有同济、存心、诚敬等医院;义学有存心、诚敬、诚心、养蓮等学校和存心幼稚园;教养有存心、诚敬等教养院;消防有存心善堂水龙局、诚敬善社灭火局、延寿善堂消防救护队、诚敬善堂水上救生队等;收殓有存心善堂义冢并附设吊唁厅、诚敬善社收殓所、慈爱善社收殓所、诚心善堂义山管理处等。(31)
上一篇:从宗教仪式看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文化内涵
下一篇:善堂交流[2006年8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