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峰祖师事迹 >

大峰祖师的传说与善堂及祭祀

时间:2011-11-12 作者:马东涛 来源:未知 Tag:点击:

一、大峰造桥的传说

宋朝宣和年间,有一位叫大峰的高僧从福建云游至潮阳,住于蚝坪乡(今和平)的一座古寺。
蚝坪乡靠近练江的南岸。这里有一渡口,是南北的交通枢纽。一天,大峰外出,傍晚来到练江南岸的渡头,要过渡回寺。这时又来了一个约莫十来岁的孩子。但渡伯在北岸,因南岸过渡人少,不愿意把渡船划过来。等了好久,急得孩子跺着脚说:“若能在这里架条桥,该有多好啊!我们就能一下子走了过去。”“在这里架条桥?”大峰放眼望着这宽阔的江面,皱着眉思忖:“这一带地区,居民众广,来往频繁,或逢风涛乍起,或遇洪水奔溢,不免有覆溺之患。诸物往来受阻碍,众生过往耽误时间。”他想到这里,遂立下建桥宏愿。
这时,孩子一再向对岸呼渡,可渡伯还是不过来。孩子愁着脸对大峰说:“师父,日头落山了,渡船不过来,如何是好?”大峰顺手从肩上拿下雨伞来,微笑着说:“阿奴,我渡你过去好不好?”乖巧的孩子望着大峰手里的雨伞,怀疑地说:“难道你这支伞会变作只布船,能渡我过去?”“能渡你过去,能渡你过去,我这支雨伞就是一只布船哩。”大峰说着把雨伞打开来,孩子哈哈地笑起来,并伸出手握着雨伞柄,假装着要跳进雨伞的姿势,说道:“我就跳入去呀!”大峰忙摆手说:“且慢,你要乘我这只布船,两眼须紧闭,若是睁开来,立即就会跌入水里溺死!”孩子半信半疑地歪着头、斜着眼问:“真的吗?”大峰说:“哪有假。”孩子于是闭上眼跨入雨伞,大峰也随着进入雨伞。忽地刮起一阵风,雨伞载人,一下子从南岸飞向北岸去,只听“嚓”的一声,雨伞着地,孩子跳出雨伞来。他道谢了师父,便朝回家的路上走去。这时,渡伯看得目瞪口呆。大峰对着渡伯说:“今后,用不着你划渡了。”便离开渡头回寺去。
大峰虽上了年岁,但身体壮健,精干有为。第二天一早,他身穿浅灰色和尚衲,上身披着一领米黄色的盖衣,打脚布穿草鞋,头戴一顶五佛光帽,手执玉如意,带一徒儿,离寺下乡募化,筹资建桥。
大峰带着徒儿,每天早出晚归,费了将近一月的时间,走遍练江南北,但所募资金不多。
一天,他们师徒来到石尾歧村,入村走巷,来到一户农家门前,门前站着一位老妇。大峰窥见这人家的灶前有块灶前石,心里一动,便对老妇施礼道:“施主,请为建桥布施!”老妇说道:“师父,建桥是件好事,本应捐助,无奈我家穷,请师父往别家题化!”大峰指着灶前石说:“有钱出钱,无钱出物。你家这块小小的灶前石,请拿出来捐献,对建桥也算是出一份力。”老妇笑着说:“好!只要这块灶前石对建桥有用处,我就献出。”老妇果然即日叫儿子把灶前石送到渡头,交付大峰师父。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老姆捐献灶前石之事,很快就传开来。有的说石尾歧村老姆,连块小小的灶前石也捐出来建桥,这样有钱出钱,无钱出物,大桥一定建得起来。有的说石尾歧村老姆,那块灶前石是一块石母,能生出石头来。一时练江南北的群情沸腾起来。大户小户,人人心向建桥,争着为建桥出钱出物,不多久,大峰遂凑足了建桥财物。
筹资已毕,大峰亲自下练江,测量江的深浅,计算要用多少石木,用心筹划设计。接着,大峰带些募款,独自赴福建。不久,他乘船从海上回来。可是,他没有带来什么建桥材料,只有在他的袈裟里包来些杉木和松柏的小针叶子而已。他一登上渡头,把袈裟往空中一扬,哗啦啦,哗啦啦,小针叶子变作数不清的杉木和松柏,散落下来堆满渡头的地上。大峰阔步来渡头旁边的一棵树下,树下正放着石尾歧村老姆捐献的灶前石,他拿起手中的玉如意,往灶前石上点敲三下,说道:“今命你速往山中,星夜赶石来建桥,不得有误!”忽见灶前石腾地而起,飞往山中而去。
一天凌晨,一农民在田中耕作,忽见一位老伯赶着一群牛,从他的田边走过,他羡慕地说道:“哎呀!老伯,这群牛又肥又壮,如有一头给我耕田,该有多好呀!”老伯说道:“好吧,就送一头给你。”说着,就扬起手中的牛鞭,往一头牛的身上一指,那头牛就不走了,恰巧站在农民的田角里,老伯仍继续赶着牛群往前走去。农民走到田角来一看,这哪是头牛,却是一块大石头。他抬头朝着渡头的方向望去,老伯和牛群已消失在夜色之中。原来,那是大峰在运石头。
建桥诸事筹备清楚,大峰便兴师动众,破土开工。建桥必须建桥墩,欲建桥墩须先清理地基。但流水滔滔,江面茫茫,怎么下水破土?
只见大峰巍然站立在渡头上,一双慧眼扫视一下江面,转身巡视着民工们串松柏排。
工地之上,民工们正在把若干条松柏串成一排,每排长二丈,宽一丈。然后在松柏排上面压上几段短石条,按指定建桥墩的位置沉下江底。奇怪,当松柏排沉到江底烂泥之上时,江水好像发现敌人似的,用力向着松柏排加冲击,不断地冲击,就是要把松柏排冲走、消灭。可是,松柏排和几段短石条,却是同心协力,站紧战斗岗位,只摆动着身子,与江水展开着一场搏斗。经过一番较量,被江水冲走的不是松柏排,而是松柏排下面的烂泥。最后,烂泥被江水冲得一干二净,而松柏排却安然地稳卧在江底的硬地上。接着,就在松柏排上面,用短石条砌桥墩。在桥墩上面,架上长二丈许,厚二尺,宽二尺,足有万斤重的大石板。后桥成十八孔,矗立大江中。
元朝至正年间乡人于和平上寨乡内立碑,纪念宋大峰祖师建桥的功绩。碑今犹存。

二、潮汕善堂史话

潮汕的善堂源于宋代高僧大峰禅师(1039-1127)。
据明朝乾隆年间编篆的《潮阳县志》记载:宋宣和年间,大峰禅师从福建游缘到了潮阳蚝坪(今和平),见到一条大江(今练江)阻隔乡民的往来,乡民时常遭覆舟之厄,遂萌发建桥的宏愿,在经数载奔波,终于在大江上架起了一道30余丈长的石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峰禅师能够建造一条规模壮观的大桥,为民解忧,实为难得。
大峰禅师是一位有益于社会之人:而有益于社会之人,后人便会永远纪念他。因此,乡贡蔡淳之孙蔡震在宋宝祐四年(1256)年登进士后,便腾让先祖蔡淳之书斋,改建为“报德堂”,报答大峰建桥功德。乡民为了弘扬大峰精神,便将他奉为慈善事业的开山祖师,予以崇祀,并施钱物入堂,大行修桥铺路、收骨殓尸、扶危济困之善举。就这样,潮汕地区第一个善堂——报德堂就诞生了。

上一篇:大峰祖师辞官轶闻
下一篇:大峰祖师身世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