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峰祖师事迹 >

祖 师 公

时间:2011-11-12 作者:admin 来源:饶平县文化馆网 Tag:点击:

祖 师 公
 

“祖师公”是饶平人俗称的慈善团体。
规范的说法,应该是“善堂”。如黄冈的“祖师公”称“义安善堂”;海山的称“崇心善堂”;海山坂上、欧石的均称“存德善堂”;海山石头的称“顺兴善堂”;大沃及其邻近乡村的称“永德善堂”等等。
这些善堂是大潮汕地区独特的群众性慈善团体。最大的特色是“释道儒”三教融于一体,主旨是宣扬“为善最乐”。它的楹联、碑记蕴含着以儒释道,以道解儒的哲理;它的音乐既有佛的梵音,也有道的颂曲,更糅合儒家礼乐;它膜拜的偶像,佛、道、儒一视同仁……,三教互融在潮汕善堂得到充分的诠释。它没有排外性,潮汕人还把本土的善堂,传播到港澳台、东南亚新、马、泰等地。
善堂供奉宋代高僧释大峰。他虽是外省人,但潮汕人非常敬仰、崇拜他,径称祖师公。
祖师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浙江温州人。生于北宋宝元二年己卯(公元1039年),卒于南宋建炎丁未(公元1127年)。祖师俗家一门系温州望族。早岁习举业,深通经史儒术。另一方面也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宋绍圣二年乙亥(公元1093年),祖师中进士,授县令,外出致仕,已54岁。时值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外患日亟;党争剧烈、和战不定;小人当道、正人遭害;贪官横行、民不聊生……,祖师见天下事不可为,因而弃官出家,遁入空门。宣和二年庚子(公元1120年)祖师自福建游缘到潮阳蚝坪北山(即今潮阳市和平镇练江北岸的溪尾山),时已年届81岁高龄。
相传大峰祖师到蚝坪时,恰逢天旱,田园歉收,瘟疫流行,路有饿殍,满目疮痍。祖师遂在一形似狮尾卷起的巨石“狮尾石”处设坛,为百姓禳灾祈福,施医赠药,同时收殓路尸,施棺助葬……,祖师的大量善举,博得乡民无限敬仰,奉若神明,相邀聚众,恳请祖师勿再游缘。祖师见众人情殷意切,遂修葺距“狮尾石”约一里处荒凉破败的后灵溪灵泉古寺住下潜修,从游皈依者日繁有徒,遂使灵泉寺成为远近有名的大禅林。
大峰师徒所住的北山后灵溪灵泉寺与蚝坪之间有练江横阻,往来必须过渡。练江流至蚝坪,已近出海。江面开阔,水流湍急,风浪滔滔。又是内山通县城必经之道,人来人往,均须靠渡船过江,甚为拥挤,时有覆舟之患,使过客葬身于鱼腹。祖师不忍乡民受此苦难,遂萌发“虹桥一道通江海,胜似慈帆渡世人”的宏愿,决心带领徒众,募化造桥。
关于大峰造桥,潮阳各乡流传很多传说。其中一例:大峰师徒来到石尾岐村,见一农户门前有一老妇,大峰见其家有块灶前石,便对老妇施礼说:“施主,请为建桥布施。”老妇说:“师父,建桥是件好事,本应捐助,无奈家贫,请师父往别家募化。”大峰指着灶前石说:“有钱出钱,无钱出物,你家这块小小灶前石,请拿来捐献,对建桥也算是出一份力。”老妇满口应承,立即叫儿子把灶前石送到渡头,交付建桥。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练江南北群众沸腾起来。大户小户,农家小贩,有钱捐钱,无钱捐物,人人心向建桥。
大峰师徒一方面募化钱物,另一方面组织人力每日到江边测量水之深浅,地之高低,以及水流土质,潮汐涨落,在江中找到一处红土沙质地层作为桥基。又反复计算建桥需要的木石工钱。经过二年多的筹备化募,资金已足。宣和五年癸卯(公元1123年),大峰携所募巨款,不告而别。一连数年,不见消息,乡民不明就里,颇讶其所为。
至丁未,首尾共历五个年头。这期间,正是中原大地大变革之时,北宋灭亡。康王高宗南渡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南宋。忽一日,大峰从福建带来了一批建桥的能工巧匠。同时从海上运来了大批建桥材料。乡民至此方明白大峰不辞而别,是怕带巨款上路遭遇不测。为使大桥建成,甘心忍受误会和流言。而在福建数年,一方面是为采购建桥所需的木石材料,另一方面是为了学习福建的建桥技术。
在宋代,福建即以建桥而闻名,北宋仁宗皇佑五年癸已(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于泉州与福建惠安县交界之洛阳江入口,建成中国第一座海港大桥,桥长360丈,宽1.5丈,有桥墩46座。大峰多次前往考察借鉴。当时福建的石匠技艺比潮汕好,同时福建有耐磨耐震耐酸耐碱的花岗石,大峰从福建采购定制了大批石材。如今和平古桥北端,尚存留有一条长8.5米、宽高0.65米的万斤巨石,可为证见。
大峰实施建桥之时,年已八十有八。自知时日有限,遂先难后易,亲临工地,日夜督导施工。利用潮汐涨落周期,运送长2米、宽1米多之松木筏排,压上长1.5米至2米之短石条,在预先测定之桥址,即今桥头村及番薯埠之间,下沉江底。因大石挤压,筏下淤泥便向四面流出,加上水流冲刷,筏型石基便被稳置于江底硬地之上。墩基砌成菱形,以分解水力冲刷。桥墩建成后,再在桥墩间铺上从福建运来的长约7—8米、宽厚约0.7米之长石条作桥面,每孔各铺五条。桥面两边,用三合土筑成栏墙,每隔4米竖一石柱连结成栏杆。是年十月,桥成十六孔,剩下桥两头枕岸二孔施工较易之处未及竣工,大峰圆寂。他虽未能亲见大桥开通,但只余收尾工程,已无礙大功。
大峰祖师圆寂之后,潮阳县人贡元蔡淳继承祖师遗志,捐资续建南北枕岸二孔。后人又再建引桥一孔,桥之两端砌成台阶拾级上桥。桥东建有驿馆一座。至南宋绍兴十三年癸酉(公元1153年),全桥三十余丈大功告成。其后,乡民为缅怀祖师德泽,遂有建堂崇祀之议,贡元蔡淳献出书斋一处,作为堂址,名为“报德堂”。至其孙蔡震手里建成。崇祀释大峰祖师塑像。
起初,乡民祀大峰仅为报德。至明末清初,灾难叠至。有乡民传言梦见祖师指示,嘱收尸施药等,遂遵而行之。得以化戾气为祥和,消灾害为康泰。潮汕各处人民群相响应,建善堂之举由此兴起。至抗战前统计,粤东及海外华侨聚居处崇祀大峰祖师之善堂已有五百多处。并逐渐形成了以潮汕人民为主体、释道儒三教合一、独特的善堂文化。
清光绪初年,饶平黄冈居民黄长守诸君从潮阳报德堂请来香火,始创义安善堂于黄冈塘仔墘。继之有存心、崇心二善堂之设。行施济、收养残弃婴儿、掩埋无主尸骸、修桥造路等等善事。
岁月沧桑,由于多种原因,义安善堂曾一度停办。到公元1982年,新加坡众善友捐资,红光办事处支持,余渭义主事,于黄冈崎山头、(即石壁山粤东一壁前),重建义安善堂,占地四千平方米,前座是祖师殿堂,后座是善友活动厅室,两列厢房建筑面积二千平方米。又有香港张志孝先生助建仰峰亭于善堂之前,为石壁庵景区添色。1995年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福利会,由余渭义出任首任会长。其后又有新的扩建,于善堂后面建有“地藏王”宫,建有供丧葬人群祭拜活动场所,建有供善堂收养的残疾弃婴及其保姆居住的生活区。

上一篇:中国史上著名和尚
下一篇:希见品银质宋大峰祖师社员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