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最新文章
- 宋大峰禅师遗迹历史价值(含 06-03
- 宋大峰福利会 11-12
- 潮籍赤卫队员魂归故里 05-11
- 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 07-07
- 宋大峰福利会领导班子成员 11-20
- 总结表彰活动 11-20
- 热心公益 造福社会----记潮 11-14
- 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 07-07
- 展示慈善 放飞爱心 07-14
- 本栏推荐文章
- 潮阳举办第二届大峰慈善文化 11-01
- 宋大峰禅师遗迹历史价值(含 06-03
- 宋大峰福利会参加第二届中国 10-03
- 展示慈善 放飞爱心 07-14
- 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 07-07
- 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 07-07
- 潮籍赤卫队员魂归故里 05-11
- 宋大峰福利会领导班子成员 11-20
- 兴办公益福利事业剪影[2006 11-20
- 总结表彰活动 11-20
- 热心公益 造福社会----记潮 11-14
- 宋大峰福利会 11-12
宋大峰禅师遗迹历史价值(含和平古桥、宋大峰墓、报德古堂)
自然与人文环境
宋大峰禅师遗迹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境内。和平镇地处练江下游,地跨练江两岸,练江下游龟头海新河以南,东隔练江与金浦镇相接,西与峡山镇相连,南与胪岗镇毗邻,北隔练江与铜盂镇相接,自镇区向东距潮阳区棉城13公里,距汕头市区28公里,向西距峡山5公里,距普宁市区流沙35公里,距广州市区436公里。位于汕头市潮阳区中部,324国道,和惠、和贵省道贯穿全境,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潮阳区的交通中心枢纽,也是潮阳区的重点城镇之一。
全镇总面积59.5平方公里,辖行政村(居)22个,人口15.3万人,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逾10万人。和平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5℃,,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四季宜人。
和平镇地质年代久远,,多是距今1亿4千万—年至9千万年前,即中生代侏罗纪末到白垩纪期间燕山运动所形成,主要呈华夏式构造,因久经侵蚀,高度不很大。花岗岩石裸露,可成为就地取材的建筑原料。
和平镇地势平坦,地形多为小丘陵,十分适合大头典竹的生长。这里的土壤是河流的冲积土,土层厚,土质肥,酸度低,耕性好,保水保肥力强,非常适宜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常年青绿,花果期长。
水产和养殖动物资源方面除普遍饲养猪、牛、羊、兔、鸡、鸭、鹅、鸽外,盛产鱼、虾、蟹、蚝和贝类,传统的淡水养殖则以鲩、鳙、鲢、鲮、青、鲤六大种为主,有经济价值的鱼类不下百种。
和平镇是历史悠久的海滨古镇,早在唐代,福建莆田县的渔民就相继在这里置寨立业,开荒垦殖,在海滩捕蚝(牡蛎)为生,因这里属海滩冲积地,盛产蚝类,故称“蚝坪寨”。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载: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率兵在此安营扎寨,感其民风纯朴、平和,遂取谐音,改"蚝坪" 为"和平"。和平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大峰风景区、灵泉古寺、“忠献名乡”亭、宋大峰古墓、虹桥跨练等众多名胜古迹,报德古堂、和平古桥、宋大峰墓是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镇是潮阳区一个人口大镇、经济强镇和侨乡。全镇己初步形成了以光盘、录音录像为主,眼镜、复膜、服装、印刷、塑料管材、高档珠饰等行业齐全的工业格局。有颇具规模的镇村工业区9个,其中和平工业科技园区是2001年1月由国家农业部评审批准设立(全省仅5个家)。
文物本体状况
和平古桥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境内练江南北岸上。始建于宋建炎丁未年(1127年),为墩柱式平桥。桥全长196米、宽6米,中间有十八桥洞。桥墩最高15米、最低13米。用松木纵横交叠作成长2米、宽1.5米、高1米的规格筏型墩基(与福建泉州洛阳桥“筏型基础”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两桥始建年代接近,似有效仿取法渊源),然后在松木墩基上垒叠规格石块,砌成分水尖形,利于分解潮水涨落时的冲击力。桥面铺架平板石,每孔五块石板,每块石板长7.5米至8米、宽0.9米、厚0.75米重约万斤(今和平古桥北端还遗存一块长约8.5米,宽、高约0.65米重约万斤的巨石)。石材选用福建花岗岩石,具有耐磨、耐酸、耐碱、耐震的特性。桥面两侧用三合土筑成栏墙,每隔4米竖一圆形石柱连结成栏杆。从高处俯瞰,桥呈直线形;从侧面平视,桥孔之间墩头错落有致成一曲线,蕴藏着非常深厚的建筑美学韵味。在桥西侧竖有两方龟驼碑,碑下以龟为趺(底座)。一方大字刻“和平里”三字,上款小字署“宋庐陵文山文天祥题”;另一方大字刻“和平桥”三字,上款小字署“宋禅师大峰建”(据考证乃后人为纪念大峰祖师建桥功德而题书)。古桥年代久远,几经修葺,现建筑结构保持完好,稳固牢靠,仍是沟通练江南北两岸的交通要道。
宋大峰墓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和平大峰风景区内。墓地坐西向东,依山势而修筑,山体形似雄狮卧地,曰“雄狮山”,其墓葬于狮腹之处,占地面积约3660㎡。墓区由花岗岩石砌筑而成,封土呈馒头状。墓碑高1.2m,宽0.9m。碑文为“宋大峰祖师墓”,上下款小字署“中华民国丙戍腊月吉日修”、“各县市善堂代表大会”字样。墓前扶手竖石双柱,分别铭曰“大师佳壤”、“峰岳名山”。整个墓区是大峰风景区的核心景点,极其庄严肃穆,至今保存完好。墓始建于南宋建炎丁未年(1127)〔原曾有建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之说,证据不足,此处不采用〕。因年代久远,期间历经多处修整,最近一次修缮是1981年。民国丙戌年(1946)重修时把石碑及地面改为花岗岩石筑砌。顺治戊戌年(十五年,1658)的石碑后来被发现,另修一亭竖立,该碑保存完好。
报德古堂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新和乡老寨内。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原为蔡谆书斋。当时乡人贡士蔡谆为报答大峰祖师恩德,腾让祖遗书斋改为奉祀大峰祖师的庙堂。“报德堂”乃蔡谆之孙进士蔡震命名。古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2000㎡,建筑面积1800㎡。平面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筑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分为前后厅、天井、拜亭、正堂、南北厅、花巷和前后四个厢房。正堂和南北厅供奉大峰祖师和诸佛菩萨金身法像。
报德古堂是潮汕地区一处历史久远的著名慈善机构,有潮汕善堂鼻祖之称。祠堂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规格较高,基本保留明代建筑风貌。该堂整体古朴典雅,尺度大气,威仪有序,柱石、斗拱、木雀替等梁架结构明代特征明显,厅门、龛几、屋脊泥塑走兽、壁肚石刻等工艺精湛,油彩艳丽,堪称集潮汕嵌瓷、金漆木雕、石雕和彩绘等具有潮汕民居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堂内的古碑刻、清刺绣百佛衣、清青花瓷香炉和大峰祖师画像等文物藏品,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该堂在近年来的保护性修缮中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建筑遗构,坚持原形式、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的文物“四保存”原则,修缮工程严谨,各项工艺精湛,为保护与利用好这座古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沿革
和平古桥:
宋建炎丁未(1127),桥始建。
元泰定甲子(1324),桥重修。
元末,古桥为土匪谢均所毁。
明洪武八年(1375),僧人无言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