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党政关怀 >

汕头城市25张文化名片(4)

时间:2011-11-12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Tag:点击:

    19.汕头工艺美术

   

    汕头工艺美术既受中原古文化传统的影响,又有外来文化的渗透,经过历代社会、地理和人文的熏陶,形成独特的地方艺术特点。汕头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且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及独特的海滨文化特色。其中以汕头抽纱、金漆木雕、漆画、贝雕、瓶内画、剪纸、嵌瓷、玉雕、石雕、竹帘画、麦秆画、香稿塑等品种尤为突出。1982年,汕头木雕厂创制的巨型金漆木雕挂屏《大观园庆元宵》,就被国家轻工部评为“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以著名漆画艺人辜锡奎为领军人物创作的漆画《潮州八景》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展出并获银奖;退光漆画《蟠桃会》获1982年全国同类产品第三名;上世纪70年代,工艺师吴松龄创新了有“江派”之称的汕头瓶内画,为国际鼻烟界所公认,其创作的《百鹤图》、《百马图》曾获第二届艺代会二等奖及民间艺术展览会优秀创作奖;屹立于广州海珠广场中央的大型石雕《广州解放纪念像》就是1979年由汕头石雕厂和五华县合作完成的;仅1980至1985年的6年间,汕头石雕就包揽了广州艺术石雕塑像总量的80%;纤细如丝的潮阳剪纸,更是闻名海内外。(张无碍 撰文)

    20.英歌舞

   

    英歌舞是盛行于潮汕大地、流传久远的广场舞蹈,据说是从流入粤东的外江戏《攻打大名府》演变来的。张华云《岭海岁时记》云:“秧歌(又叫‘英歌’)遍于乡社,岁暮元宵,酬神赛会,经常斗唱;有扮演梁山好汉,执棍挂鼓,配以锣钹,边行边舞,叫‘英歌前棚’;有演绎民间故事,唱打花鼓等等,配以笙笛弦乐,锣鼓板钹,叫‘英歌戏’。”英歌队一般由前棚、中棚、后棚三个部分组成。英歌舞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表演时,一群男子汉身着色彩斑斓的古装服饰,戴着梁山泊好汉的戏剧脸谱,手执两柄木槌,在明快的节奏中跳跃前进,刚劲雄伟,虎虎生威,充分表现了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气概。 英歌舞因其刚柔相济,舞姿矫健,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特色而深受潮汕及海内外民众所喜爱。汕头潮阳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方,潮阳英歌在流传中形成不同的流派、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在潮阳英歌中,还有与各流派英歌风格迥异的“女英歌”1957年有了第一支女子英歌队,1972年首次搬上舞台。(欧阳芸 撰文)

    21.潮商

   

    潮商与晋商、徽商并称为中国三大商帮,其渊源可追溯至明代。潮商是国内最早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商帮之一且历久不衰,是仍活跃于海内外商界的重要商帮,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广。
    古代潮汕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养成了潮人奋力求生、精明能干、团结拼搏、诚实守信、艰苦创业的传统。历史上的“卖猪仔”、“大饥荒”等人口迁移,使潮人散居海内外,并在那里求生、经营、扎根和发展。凡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帮。近代潮商发扬了古代潮商冒险开拓、勇于进取的商业精神,而在参与国际商业贸易的过程中,更具有了开放、竞争、进取的心态。近代潮商杰出代表陈慈黉、高绳芝、蚁光炎等参与了汕头埠的建设,现代的有陈弼臣、谢慧如、林百欣、蚁美厚、李嘉诚、谢国民、庄世平、陈伟南、陈有汉等,他们积极参与祖国建设,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大潮商情系桑梓,同时也通过家乡的纽带,增进了全世界潮人的沟通友谊和交流合作,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潮团联谊年会在海内外已有很大影响。(陈汉初 撰文)

    22.杜国庠

   

    杜国庠(1889—1961),澄海莲阳兰苑村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享有“北郭(沫若)南杜(国庠)”之誉。
     杜国庠1907年赴日本留学,先后结识了郭沫若、彭湃等。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兼任内务部编译处编辑。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受周恩来之命任国民党澄海县党部改组委员,后任金山中学校长。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从事党的文化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翻译了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杜国庠学识渊博,探涉的学术领域宽阔,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高深造诣。1948年8月,曾以解放区民主人士首席代表身份参加全国政协。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厅厅长、华南师范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广东分院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便桥集》、《中国思想通史》《杜国庠文集》等。(陈汉初 撰文)

    23.蔡楚生

   

    蔡楚生(1906-1965),潮阳铜盂人,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名人,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领导人。邓颖超曾为其铜像亲笔题词“蔡楚生先生是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
     1925年,19岁的蔡楚生在“五卅运动”的影响下参加了汕头店员工会,由于喜爱戏剧,他组织了“进业白话剧社”。第二年,他们打出了“汕头进业电影制片公司”的招牌,随后拍摄了滑稽短片《呆运》。1927年,蔡楚生赴沪投身电影事业,师从乡贤“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蔡楚生一生编导了27部影片,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多个之最,代表作有《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其中《渔光曲》在莫斯科获奖。《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代表着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成就。这两部影片也分别创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的票房纪录。蔡楚生还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领导人,解放后担任了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席和电影局副局长等职。(林小斌 撰文)

    24.宋·大峰祖师

   

    宋大峰祖师1039-1127 ,据传俗姓林,名灵噩,是潮人乐善好施的先行者,是汕头扶危济困慈善文化的精神象征。大峰祖师是汕头重要的民间崇拜,他生于北宋,卒于南宋,本为浙人,愤于当世,弃官出家,法号“大峰”。晚年由闽入于潮阳,逢旱遭疫,饿殍遍野,于是施医赠药,消灾解厄;又因和平练江相阻,水深流急,百姓舟楫不便,发愿建桥,以渡往来。善举深孚民心,然大功未成,过劳圆寂。和平乡人为纪念大峰祖师,乡贡蔡谆之孙蔡震于1256年登进士后,腾出先祖书斋建“报德堂”,此为潮汕善堂之始。既已续志,又兴庙祀,从此祖德流芳千古。至今,潮汕各地乃至台湾、东南亚、美国加州等共已建成500多所主坛奉祀。自和平乡建报德堂缅怀大峰功德以来,崇祀与举善结合,施茶、殓尸、修桥、铺路、办学、举医。慈善事业不分国界种族,大峰精神普被之处,汕头作为慈善之城,美名远播。(林小斌 撰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汕头十大城市文化名片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