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慈善交流 >

德国女博士关注善堂文化

时间:2011-11-12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Tag:点击:

    在市区韩堤路旁的中山公园博物馆门前,矗立着一座“八角亭”,鲜有人知道,它与89年前肆虐潮汕的一场可怕大飓风联系在一起。日前,这座正式命名为“丰哉亭”的小亭子,吸引了一名来自德国柏林的女博士。

  Barbara Herrmann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女博士,她为自己起了一个美丽的中文名字“斐盈曼”,目前,她正进行一个《北洋军阀时期中国的饮食与安全》的课题研究,旨在探讨在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的不稳定时期,如何在公共物资供应领域中,形成官方与非官方性质的中外参与者共同参与的救济合作模式与服务等。在参阅历史资料时,“斐盈曼”意外发现,1922年,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曾经历一场大飓风,灾民死伤惨重,在海外华侨及民间善堂的合力协作下,灾民得到妥善安置。

  据《汕头市志》记载,1922年8月2日夜至3日晨,潮汕地区遭遇大飓风袭击,沿海田庐毁灭无数,受灾死亡人数众多。灾难发生后,潮汕各地民间善堂纷纷施医赠药,竭力救灾;海外潮汕乡亲也发动了大规模的筹款赈灾,其中,旅泰华侨成立了暹罗潮州飓风潮潮赈灾会,募捐25万余铢,回汕施赈米食、衣被等,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八角亭”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建立。记者了解到,该亭取“风灾”谐音而被正式命名为“丰哉”。1987年,为彰显潮汕慈善的传统美德,我市对该亭进行重修翻新。

  这一历史事件,引起了“斐盈曼”的关注,并对遥远的中国以及善堂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学术研究兴趣。日前,她不远万里,只身来到汕头。在市存心慈善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斐盈曼”走访了市区一些上了年纪的善堂义工,对潮汕民间慈善及其独特的“善堂文化”深感惊讶与感动。同时,对作为当年海内外民间慈善救援的历史见证物——约90岁高龄的“丰哉亭”,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表示将把在汕头的所见所闻带进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中。

据汕头都市报 记者 肖彤兰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上一篇:“老外”的民俗文化情结
下一篇:法国学者莅南澳考察善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