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宋大峰风景区 >

大 峰 游

时间:2011-11-12 23:50来源:未知 作者:马燕婵 点击:

       风景在远方或者近处没风景说的是游客追求新奇的心情。大峰风景区在我的心目中不是一处风景,也的确是因为熟悉的原因。

对于生活于风景区所在地和平的我来说,大峰祖师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而对于景区的每一处景点,则不仅熟悉,而且还可以说是它们建设过程的一个见证。因而,每次到风景区游玩的时候,看着一处处熟悉的景观,当然不会有雀跃的惊喜,感受到的也不仅是风景的奇丽,有时,清晰地浮现于脑海中的反而是一些故事的记忆。

大峰风景区在我的心目中真的不是一处风景,而是一个故事。

小的时候,纠缠大人讲故事便是最好的娱乐,而大人们总是习惯于重复他们熟知的故事,大峰祖师的故事便被一遍又一遍地讲述。

大峰祖师原籍浙江,他博学多才,曾经考中进士,官授县令,因不满朝政腐败,不愿与贪官为伍,遂弃官为僧。后来,大峰祖师云游来到和平,见这里瘟疫流行,农业失收,便留下来施医救厄,帮助解除民众危难。结庐灵泉寺后,大峰祖师经常亲自上山采药,为民众施医治病,他扶危济困,广交朋友,关心民情民难,当他了解到这里的百姓过往练江有诸多困难的时候,便立下夙愿:建造大桥,为民解忧。

决心已定,大峰祖师不顾自己已是八十高龄,他白天奔走募集资金,勘察水情和江底地质状况,晚上则在灯下精心设计建桥方案,他还不远千里亲赴福建,求教名匠,采购石料。用5年的时间募集到了建桥的资金,用3年的时间购办完了建桥的材料,历尽千辛万苦,耗尽了最后的心血,大桥终于建成,而大峰祖师也因操劳过度,在是年圆寂……

在大人们感恩和敬仰的心情里,大峰建桥的故事总是被绘声绘色地描述成一幕幕的传奇:覆伞作舟,募化“石母”,赶石建桥……现在,有时游览风景区的时候,面对着掩映于绿树红花中的亭台牌坊,那一幕幕的传说还会偶然幻现:苍茫的暮色中,滔滔的白浪里,褐色的覆伞随着波浪的起伏飘飞舞蹈,慈祥矍铄的大峰祖师立于伞中,轻盈若仙,从容渡江;丽日高照的练江畔,大峰祖师手执玉如意,轻轻一点“石母”,一块块整齐的石片便应召而来,如雪飞至,瞬间,大桥如雨后彩虹,横跨江面……

故事的流传寄托的是人们对大峰祖师的感念,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缅怀师恩,弘扬师德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首先,是大峰墓茔很快得到修葺,然后,报德亭和报德楼相继竣工落成。而大峰风景区的整体规划筹建则开始于1991年,景区规划面积两千多亩,布局设置都经过精心策划。

1993年,大峰祖师亭建成,泰国报德善堂董事长郑午楼博士亲题匾额,同年,泰国华侨林炳南先生、周侠芬女士捐资百万修建“南疆一峰”石牌坊亭。之后不久,郑午楼博士、马定伟博士、张美叶、何淑贤女士又捐资一千多万,兴建大峰祖师纪念馆,馆内供奉的大峰祖师雕像用汉白玉精工雕成,专程从缅甸运送而来,雕像高5.9米,重约40吨,是现在粤东地区最大的汉白玉雕像。2001年,景区继续扩建,耗资一百万元完成了大门外的园林绿化,总建筑费二百多万的“敬师台”也相继竣工,现在,纪念馆南侧具有园林特色,收藏着赞颂大峰精神的墨宝题词的翰园又将落成开放……风景区从规划筹建到现在,已建成的面积三百多亩,收到海内外群众捐资近亿元……

一座座的建筑凝聚着的是人们对大峰祖师的感念,蕴涵着的是民众关心家乡建设的浓浓乡情,是大峰精神影响源远流长的一种体现。

现在,大峰风景区已经成为潮汕地区又一处旅游名胜,闻名而来的游客源源不绝,而本地居民更是经常到大峰墓苑进香朝拜。

香火旺盛,更应该是精神的代代传承。远方的游客,吸引他们的也许只是传说的神奇,是风景的秀丽,是亭台楼阁的辉煌别致,是花草树木的青青郁郁……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每当我们拾阶而上的时候,怀想更多的是不是大峰祖师的博爱无私?体会更深的是不是海外游子的故土深情?当我们怀想起这位为民生疾苦而切切奔忙的祖师的时候,当我们回忆起景区建设的一个个情景的时候,我们是否感觉到了一种富足与踏实?是否因此得到了一种精神的激励?

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已经成为一种互相仿效的新举措。而在风景设置的同时,我们是否能够重视文化精华的发掘,自强不息,真正使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然后,在欢迎远来游客的时候,打心底里涌起一种生于胜地的喜悦和豪气?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图集
推荐图集